宝马牵手Momenta, 能够复制宁德时代的成功案例吗?
- 2025-07-24 18:36:53
- 484
近日,宝马正式宣布与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Momenta达成合作,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。之后,就有媒体开始狂吹“德系智驾” “宝马严选”。似乎,Momenta能像宁德时代那样,借着宝马这棵大树长成行业巨头。
但懂行的人都知道,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。十年前宝马能助力宁德时代,从一个刚起步阶段的企业捧成全球电池一哥,现在却很难让Momenta在智能驾驶圈站稳脚跟,不是宝马不行了,是时代变了,游戏规则早被中国企业攥在手里了。
01宁德时代的运气:
赶上了“标准由外资定”的尾巴
2012年,中国电动车行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,动力电池这事儿更是没什么话语权。那时候全球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标准,基本都攥在宝马、特斯拉这些外资车企手里,就像学生做题得按老师给的参考答案来。
宁德时代那会儿刚成立一年,从消费电池转做汽车电池,就像刚学游泳的人突然要去闯激流,技术标准是模糊的,连怎么跟车企对接都没摸透。
这时候宝马递过来的几百个电池订单,看着是生意,其实是张入场券。
宝马给宁德时代的,可不止是订单。他们扔过去800页德文的生产标准,小到电芯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.1毫米,大到电池组在零下30度的放电效率,条条框框卡得极死。更狠的是,宝马派了一群工程师驻在宁德时代,从车间卫生到设备调试,手把手盯着。有次宁德时代的电池一致性没达标,宝马工程师直接把整批电池拆了,当着工人的面一个个测数据,连午饭都没吃。
就这么被“逼”了两年,宁德时代愣是把生产线改造成了“德式标准”——车间里的粉尘浓度比医院手术室还低,电芯良率从60%提到了95%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搞懂了“车企要什么”:不是单纯的电池,是能匹配整车安全、续航、成本的整套方案。
后来宁德时代能接上汽、吉利的订单,能进大众、戴姆勒的供应链,靠的就是“给宝马做过配套”这个招牌。外资车企点头的供应商,技术肯定差不了,这就像学武术的人得过武林盟主真传,出去闯江湖自带光环。
02Momenta的困境:
只能看到华为和地平线的车尾灯
现在的智能驾驶圈,早就不是外资车企能定规矩的年代了。
华为车BU现在是什么排场?去年光智驾业务就赚了一百多个亿,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,靠“无图智驾”能在重庆的老街区里自动绕开路边的三轮车,这种本土化能力,宝马的工程师来了都得竖大拇指。
他们搞的“城区领航辅助”,能识别中国特有的“鬼探头”电动车,能看懂小区门口摆摊的三轮车,这些都是基于中国道路的几千万公里数据训出来的——就像老中医看病,见的病例多了,自然比刚学理论的医生靠谱。
地平线也是狠角色,同样具备“软硬一体”的全栈技术能力。他们自己做芯片,自己写算法,给车企的是“开箱就能用”的整套方案。现在国内车企选智驾供应商,先问“能不能适配中国的红绿灯”“能不能处理加塞的电瓶车”,这些标准都是华为、地平线这些中国企业趟出来的。
Momenta夹在中间就很尴尬。它做的算法确实不错,但既没有华为那种从芯片到软件的全链条能力,也没有地平线跟车企深度绑定的资源。
宝马跟它合作,说白了是想借它的本土化数据补自己的短板,可不是来教它怎么做智驾的,现在宝马自己的智驾系统在中国市场也很难算作第一梯队,哪还有资格当“老师”?
更关键的是,当年宁德时代做电池,车企只需要“能用的电池”,现在车企要的是“能打胜仗的智驾”。特斯拉自己搞FSD,比亚迪搞天神之眼,连长城、吉利都有自己的智驾团队——谁都知道这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不可能像当年依赖电池供应商那样依赖智驾公司。Momenta能拿到宝马的订单,但想让宝马把核心技术标准交出来,门儿都没有。
03时代变了:
外资从“标准制定者”变成“标准跟随者”
十年前宝马能成就宁德时代,核心是它手里有“标准制定权”。就像老师给学生划重点,划到哪学生就得学到哪,宁德时代跟着宝马的标准走,等于抄了近道。
现在的智能驾驶领域,中国企业早就把“舞台”抢过来了。华为车BU的工程师能三天改一版算法,地平线的芯片一代又一代的推出,这种“中国速度”,宝马那种层层审批的体系根本学不来。去年宝马在中国推的智驾系统,连“自动避让施工路段”都做不好,还是得找中国团队帮忙优化——这时候它跟Momenta合作,更像是“找个帮手”,而不是“带徒弟”。
说到底,宁德时代的成功,是赶上了“中国制造业需要外资带一把”的时代。那时候我们缺技术、缺标准、缺经验,宝马递过来的不仅是订单,是一套现成的“通关秘籍”。
但现在的智能驾驶领域,中国企业已经自己摸到了“通关秘籍”,甚至开始给别人定规矩了。Momenta要是真想出头,不能指望宝马像当年带宁德时代那样带自己。它得跟华为、地平线抢技术,跟车企抢合作,跟所有中国同行拼速度——这才是现在中国科技企业该有的生存逻辑:别等别人喂饭,自己抢筷子才是正经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