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车企打出“脑浆”了, 总利润却连丰田一半都不到?

  • 2025-07-24 01:13:41
  • 716

这两年国产新能源车有多卷?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,商战、谍战轮番上演,水军互喷、高管互怼,网友戏称“脑浆子都打出来了”。可有意思的是,这么拼命打下来的市场,利润却尴尬得让人直摇头——所有国产车企的利润加起来,还没丰田的一半多。

先看数据:机构统计,国内主流车企利润和丰田的利润总和算100%的话,丰田一家就占了71.5%,国产车加起来不到30%。比亚迪作为“利润王”,也只占12.2%,吉利5%、长城3.8%,剩下的更是不值一提。丰田的利润,相当于六个比亚迪,或者二十多个长城。你说这架打得,图啥呢?

为啥丰田这么能赚钱?第一招是“规模效应”。丰田全球年销超千万辆,是当之无愧的“车界霸主”。汽车行业讲究“量大利薄”,规模越大,采购、生产、研发的成本越容易被摊薄。国产车虽然在国内卖得不错,但全球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丰田的零头,成本自然降不下来。

第二招是“不内卷”。国外车企有个默契:保持合理的利润率,低于某个数宁可不卖。比如丰田的混动车,利润稳定,就不会为了抢市场疯狂降价。反观国产车,为了抢份额,新车刚上市就降价,老车型清库存时亏本卖,看似销量涨了,利润却被稀释得所剩无几。

不过,丰田也不是“吃老本”。虽然纯电车进展慢,但混动技术依然能打,全球销量占比超30%。更关键的是,丰田手握巨额利润,真要下决心搞研发,后劲可能大得吓人——毕竟,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利润,足够砸出几个“黑科技”。

国产车的困境,其实是“成长的烦恼”。一方面,国内市场渗透率冲到50%,但出海才刚起步,全球影响力不够;另一方面,技术积累还需时间,高端品牌认可度不足,只能靠性价比抢市场。可价格战打久了,企业没钱搞研发,反而会陷入“越卷越弱”的循环。

所以,别看国产车现在打得热闹,真要跟丰田比“家底”,还差得远。与其在低端市场“刺刀见红”,不如学学丰田的“稳”——保持合理利润,把钱花在刀刃上,把技术做扎实,把品牌做高端。毕竟,车市不是“百米冲刺”,而是“马拉松”,笑到最后的,从来不是最会打架的,而是最会“算账”的。

丰田的利润,像面镜子:照出了国产车的拼劲,也照出了差距。接下来,怎么把“销量”变成“利润”,把“内卷”变成“外扩”,才是国产车真正的考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