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许中国买俄伊石油, 美财长话音刚落, 中方抵伊, 准备给美上一课

  • 2025-07-29 10:37:22
  • 862

2025年7月,全球能源与地缘格局随一纸命令骤变:美国财长公开喊话中国,要求不得购买俄罗斯、伊朗石油。紧接着,中方代表团飞抵德黑兰,与俄伊高层会晤,现场气氛一度紧张。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,仅6月中国自俄、伊石油进口同比增加18.7%,远超市场预期。背后博弈,已超越能源本身,折射全球力量对抗与经济秩序重塑。

一场关乎全球的博弈

国际能源价格在7月第3周再度拉升,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每桶92美元。全球市场哗然,亚洲买盘尤其活跃。路透社引述的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俄罗斯、伊朗石油进口总量已达1.86亿吨,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的42.1%。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CNBC专访时,罕见点名中国:“限制中方购买受制裁国家石油,是维护全球经济秩序所必须。”消息一出,资本市场剧烈波动,纽约能源板块应声下挫。

美国此次制裁表面上针对俄乌冲突与伊核问题,实则直指中国全球能源话语权和经济安全。白宫7月14日宣布对俄罗斯加征100%关税,随即放出限制中国买油的风声,时间点极为精准——恰逢中国宣布9月3日阅兵,全球目光聚焦北京。

中国如何出“奇招”?

中国政府并未在外交辞令中做过多铺垫,而是直接以实际行动回应。7月22日,中俄伊三方代表团在德黑兰举行闭门会谈。伊朗国家电视台画面显示,中方代表团与俄伊高官围坐长桌,场面颇为罕见。此次会谈议题涵盖伊朗核计划、单边制裁、能源合作等敏感话题。知情人士透露,三方讨论了“以本币结算石油贸易”“中伊能源长期协议升级”等议题,涉及金额远超千亿美元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会后表态:“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实施单边制裁,坚定维护伊朗、俄罗斯正当权益。”

会谈结束当晚,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在社交平台发文,感谢中俄“在关键时刻展现战略定力”。美国智库“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”最新分析指出,如果中国停止购买俄伊石油,全球原油供应链将出现新一轮断裂,亚洲经济体能源安全风险指数将上升约21%。但中国的实际选择是“加仓”而非“撤退”。

美国极限施压能否奏效?

美方选择在中美贸易第三轮谈判前夕强势出招,意在将“能源依赖”转化为谈判筹码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内部报告披露,当前美方最大担忧在于中国绕开美元体系,以本币“直采”俄伊石油。新加坡大宗能源分析机构Platts追踪到,2025年Q2中国通过“人民币-卢布”与“人民币-里亚尔”油气结算规模同比增长31%。这一变化令华盛顿高度警觉。

拜登政府与特朗普阵营虽在选战中互相攻讦,但在对华能源政策上出奇一致。美国财长公开点名中国,实为跨党派默契下的“极限施压”手法。与此同时,美国自身石油出口链条也因内部分歧、页岩油成本上升、运输瓶颈等问题频频受阻。美财政部7月最新报告显示,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亚太市场石油出口同比下滑8.2%,而中俄伊能源合作带来的“新三角”效应,正在逐步蚕食美国传统能源霸权。

中国应对之道与全球影响

中国并未仅仅满足于会谈层面的“反击”。7月24日,国家能源局发布文件,明确鼓励企业与中东、东欧、欧亚等地区能源供应国深化合作,“多元保障原油进口安全”。工行、建行等中资大行加速为企业“油气进口人民币结算”提供新金融产品支持。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当月挂牌交易量创半年新高。

“世界能源展望2025”数据显示,中国已连续8个月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且采购来源越来越多元。伊朗国家石油公司高管在最新声明中明确表示:“中国已成为伊朗石油出口的压舱石。”俄媒RT分析称,中国“顶住美西方极限压力”,对全球能源定价权和贸易规则产生了实质性撬动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(UNCTAD)7月月报中指出,2025年全球能源贸易“去美元化”趋势显著加快,中俄伊合作模式正被多国效仿。

大国之争,远未落幕

这一轮围绕石油的外交攻防,背后是全球格局的深度重构。美国试图用关税、制裁和话语权,切断中国与俄伊的能源纽带,巩固石油美元体系。然而现实世界中,经济利益与主权诉求、能源安全与全球化趋势交织,单边强制手段往往适得其反。中国坚定维护国家能源安全,灵活运用多边合作与本币结算,既守住自身底线,也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多主动权。

俄伊等国与中国间的能源合作,已然不是简单买卖关系,而是撬动国际能源秩序的关键杠杆。未来的能源博弈,谁能掌握主动,谁就能左右新一轮世界格局。一句威胁,未能阻挡中国脚步,反而加速了全球能源新秩序的到来。国际社会正在见证——当一个国家敢于正面回应压力,全球权力天平就会悄然倾斜。接下来的贸易谈判、能源合作、国际规则博弈,每一步都充满变数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这盘大棋,才刚刚开始。

参考资料:中俄伊三方会晤中方持何立场?外交部回应

2025-07-23 17:18·环球时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