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大转型, 谁会成为时代弃子? 不打勤不打懒, 专打不长眼

  • 2025-07-25 11:51:27
  • 845

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,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。这场转型不仅关乎宏观经济发展,更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。很多人认为,经济不好时,从宏观层面调整一下策略,放点水、发点钱,经济就能像春天的草木一样迅速复苏。

但翻开人类历史就会发现,每一次经济复苏的背后,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在默默牺牲与妥协。

经济复苏伴随着阵痛与牺牲

如今的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。从近期会议政策风向来看,这次经济改革将采取更为坚决的举措。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将切身感受到变革的冲击,你熟悉的商业环境可能发生剧变,稳定的工作岗位或将不复存在。

这种转型之痛不可避免,就像病人需要经历手术才能重获健康。

但是在传统模式被打破的同时,新的机遇也正在孕育而生。那些能够敏锐把握趋势、及时调整方向的人,往往能在变革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。

至于当前发展会把我们带向何方?谁会成为经济涅槃的代价?又藏着哪些新机遇?你或许能在本文得到一些解答。

稍微了解经济的人都知道,今年经济的核心主题就两个:消费与反内卷。表面看,似乎只是鼓励大家多花钱、别内卷,但拨开表象会发现,背后真正的核心是财富分配,社会正在不动声色地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财富再分配。

要理解这一点,得从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说起。我们的经济长期以债务驱动为主,这种模式的优点很突出:能让经济体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从 0 到 1 的积累。但缺点也同样明显:后劲不足。当债务累积到无以复加的程度,经济引擎的效率自然会降下来。

有人疑惑,为什么现在加不动杠杆了?有人归因为收入问题,有人说是房价问题,但这些其实都是债务驱动失灵的结果。真正的原因,可能让人难以接受,那就是多数家庭已经 “富裕起来”了,导致社会的基础欲望在急速下降。这里说的基础欲望,指的是对刚需产品的渴求。

社会的刚需“消失了”

2020 年央行课题组的数据显示,我国 96%的城镇居民家庭有自己的住房,其中 31%的家庭有两套住房。如今,几乎每个城镇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房子,汽车、家电、日用品等情况也是这样。这说明,国人追求了几十年的基本生活需求,在社会整体层面基本都得到了满足。

这时可能有人反驳:我爸妈有房有车有钱,但我没有啊?

但经济统计和政策制定的基本单位从来不是个人,而是家庭。理解了这一点,就能得出一个现实却难接受的结论:当刚需消失,社会上多数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。

进一步说,在这种背景下,多数人其实可以不用工作,或者说不该再去从事传统生产。从供给端看,能容纳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生产和服务,但我们是典型的生产型社会,也就是就业人数越多,产能过剩越严重,经济自然就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
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砍掉过剩的供给端。90 年代和 2015 年,我们都做过类似的调整,但那时的产能过剩只是局部行业问题。而现在,是全社会层面的过剩。这么多行业和企业,如何让它们有序减产?反内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。

把近期的反内卷措施、对劳务派遣的整治等串联起来看,会发现社会正在有意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难度。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,既能减少产能、消化库存,也能为经济复苏铺路。

这个周期可能是三年,也可能是五年、八年,但对很多人来说,最宝贵的青春可能要在迷茫中消耗。因此,压缩阵痛期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。

理解了这个逻辑,就会明白很多看似费解的现象背后的合理性。直播带货虽然抢占线下生意,却能最短时间消化库存;网购、外卖虽然内卷到单价越来越低,却能分流生产压力、提升服务型消费占比;甚至娱乐直播,看似低质无意义,却能让更多人在转型期少些煎熬。

变革里有机会,但总有人要付出代价

当然,变革里也有不少机遇。脑子转得快、会说话的人可以去做销售,身体强壮、能吃苦的人可以去服务行业工作,有才艺的人可以从事娱乐行业,除了不要盲目投身传统生产。简单来说,这一轮调整就是“不打勤,不打懒,专打不长眼”。

过去几十年,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生产为主的社会里,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想法,觉得 “生产才是对的”。好像不搞生产,就是对社会没啥用的人。

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,很多不适合做生产的人,也被迫进入这个领域 —— 去开饭店、开奶茶店,钱花了好多,最后却搞得一团糟。这种只看重生产的想法忽略了社会价值的多样性。

其实,任何经济体发展到这个阶段,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是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难关:20 年前的美国是这样,90 年代的日本是这样,今天我们也不例外。

身处这场变革洪流中,如果没有顺势而为的本领,不动如山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。另外,要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,技能更新和知识储备至关重要。主动了解新兴行业发展趋势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在一场淘汰赛里,不被淘汰本身就是一种胜利。

这轮调整虽然痛苦,但长远看,是为了让经济摆脱旧模式的束缚,走向更健康的轨道。只是这个过程中,总有人要付出代价,也总有人能抓住新的机会,关键在于能否看清趋势、找准自己的位置。